泗縣大莊鎮曙光村:端起“金飯碗” 吃上“生態飯”
從賣酥梨到“賣風景”,從只念一季“果業經”到特色產業遍地開,從灰墻土瓦泥巴路到小村穿上“綠新裝”……近日,記者來到泗縣大莊鎮曙光村,實地感受村莊里撲面而來的詩情畫意,探尋村里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,讓經濟發展“高質量”和生態環境“高顏值”協同并進的“密碼”。
特色產業“多點開花”結碩果
8月初,記者走進曙光村青皮梨種植基地,只見成片的果樹俯仰生姿,美不勝收,一個個梨子像青色的小燈籠綴滿枝頭。果園中幾名工人正一手拿著籃子、一邊扶著樹枝采摘青梨?!拔覀儸F在采摘的梨子叫作翠玉,是村里新引進的梨樹品種,傳統的酥梨要到中秋前后才能上市,現在翠玉‘搶鮮上市’,延長了梨子的采摘期,讓一年之中有半年果味飄香?!笔锕獯羼v村工作隊隊長梁強一邊忙著指導工人采梨,一邊給記者介紹起了眼前的這片“希望田”。
記者了解到,曙光村種植酥梨有上百年的傳統。近年來,受種植技術升級和市場需求等各方面的影響,村民種植的積極性一度陷入低迷。駐村工作隊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,幫助果農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,同時不斷優化整合資金、人力、土地、市場等關鍵要素,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方式,大力推進青梨、蘋果等水果示范園建設,全力保障水果產業規模穩步增長,讓“棄果果”成為“香餑餑”。
目前,曙光村小宋梨園梨樹種植面積達2300余畝,年產量達5000噸,產值超2000萬元。同時,駐村工作隊和村“兩委”因地制宜擴大特色農產品種植業,在現有梨園的基礎上,通過整合撂荒地、河灘地等閑置土地和擴大種植品種等形式,種植大棚西瓜、水蜜桃、蟠桃、豆角等蔬菜瓜果,擴種果園面積達到2500畝,栽植新品種樹苗1.6萬株。梁強說:“我們還引導村民在梨樹下種植大蒜、大青豆等,以‘高低搭配’‘長短結合’模式發展立體農業,讓畝產值實現翻倍增長?!?/p>
不僅如此,為了延伸農產品產業鏈,村里建立冷庫,以錯時售賣的方式,提升水果的產業價值,同時開辟酥梨加工車間,加工梨膏和梨膏糖,讓小水果成為撬動產業綠色發展的大力量。村集體經濟逐漸形成從“一枝獨秀”到“百花齊放”的良好格局,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40萬元。
生態理念嵌入“鄉村慢生活”
行走在村道上,只見路面整潔寬闊,道路兩旁綠樹成蔭、生機勃勃。房前屋后的小菜園被圈圍在白綠相間的小柵欄里,蔬菜瓜果長勢喜人,整個小村處處透著綠意和雅致。
如今漂亮干凈的曙光村一度也是“灰頭土臉”。近年來,曙光村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,實施“鄉村美化、靚化、綠化”工程。村里實施了房屋立面整治、庭院美化綠化、新修及硬化公路、改水改廚改廁改圈、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等措施,曾經“臟亂差”的農村院落,如今干凈整潔,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極大的改觀。
“鄉村振興,生態宜居是關鍵。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?!痹摯妩h總支書記劉立標介紹,環境整治整出了新天地,村里的后續保障也得一攬子跟得上。為此,村里采購樹苗免費發放給村民,動員群眾圍繞著房子周圍進行植綠、增綠。同時,村干部通過上門摸排,為生活困難人員、殘疾人和脫貧人員提供公益性崗位,成立一支由70人參與的衛生環境管護隊伍,開發出綠化園丁、公廁保潔員、道路保潔員、環境衛生宣傳員等不同崗位,不僅守好了“綠樹村邊繞”的好環境,也讓農戶在家門口找到了就業的好去處。
午后,斜陽在曙光村灑下一片金黃。保潔員宋云正拿著大掃帚清掃著村道:“現在村子里到處都漂漂亮亮,我們的任務就是保證村子里干干凈凈。有了這么漂亮的村子,大家都不會亂扔垃圾了?!?/p>
不遠處,一大片的光伏板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。記者了解到,村里通過宅基地改革,利用騰挪出的土地,建立占地80多畝的光伏電站,每年80萬元的“陽光”收入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。劉立標有感而發:“這是我們存下的‘陽光存折’,村民吃上了‘生態飯’,致富的勁頭更足了?!?/p>
農文旅融合繪就“詩與遠方”
梨樹下,攝影師正在選取角度取景拍照,不遠處,網絡達人正在用手機進行直播。小小的村里儼然成了附近居民的“打卡地”。
“我們通過產業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瓜果村,為了將好產業變成好風景,我們利用各種方式發展休閑農業,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?!绷簭娬f,現在,曙光村正在全力推廣農家樂、特色民宿、時鮮果蔬采摘等體驗項目,豐富村里游、購、娛、吃、住、行等旅游接待要素,促進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。
記者了解到,每到梨花盛開的季節,曙光村都會以小宋梨園為中心,舉辦“小宋梨花節”,目前,梨花節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。梨花節舉辦期間大型文藝演出、攝影大賽和大型書畫筆會、梨園聽大戲和音樂快閃視頻拍攝、泗州戲新人秀和古會游園等文藝活動“趕大集”,吸引不少游客和文藝愛好者參與其中?!拔遗c梨園零(梨)距離果梨認購”、農副產品展示展銷、游客田園踏青采摘等活動,讓小宋梨、大莊豆瓣醬、大路口山芋粉絲等土特產一路“走俏”,填滿了游客的“后備箱”。 當地鄉村旅游業每年吸引游客一萬多人次,年綜合旅游收入達到五十多萬元。
站在梨園邊,梁強深有感觸:“保護生態‘有一分付出,卻有九分回報’:改變的鄉村容顏,帶來了良好的生態,綠色農業發展起來了,村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,村莊更美麗、鄉風也更文明了……”
記者 馬遠征 本報通訊員 單珊
責任編輯:王亞東
· 版權聲明 ·
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,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,未經本網允許,不得轉載使用。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。
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,請盡快與本網聯系,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。


推薦閱讀
-
1市委六屆五次全體會議召開 08-10
-
2“紅色熱土”續寫雙擁新篇章 08-01
-
3宿州文旅聚焦重點提質升級 08-01
-
4市委書記領銜督辦市政協重點提案辦理協商會召開 07-29
-
5楊軍走訪慰問駐宿部隊官兵、駐藏現役軍人家屬 07-29
-
6上半年宿州市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4.25億元 07-29